一片痴情赋翰墨,几年未见,陈有杰先生又给人极大惊喜,在书法之林里寻得一片天地。
陈有杰以画马名扬重庆艺术圈,在艺术领域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他不囿于“马”这一艺术符号,笔耕不辍,一路向上攀登,创作了多个不同题材的佳作。
书法是抽象的艺术,可通过线条的美感来领悟宇宙间美的享受。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大家的笔力结体间,形成了瑰丽堂皇的艺术殿堂,但是,这扇殿堂大门自然不会向人轻易打敞开,陈有杰在书法艺术生的成就自有道可寻。
受父亲的影响,他自幼喜爱书法并在父亲的指导下习字。如果说陈有杰青年时对书法的研习,仅是得其皮毛的话,拜入魏宇平后,使得他领悟了传统书法的内涵和意义,其书法在规范中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和突破,正式进入书法艺术的门径,探得书法学习的入古之理。一有空闲,他就研读二王,米芾、张旭、怀素、于右任等书家法迹,锲而不舍的磨练累积,斟酌得失。同时,虚心若谷请教师友,领悟前辈和同代人墨宝之精妙,使得眼界和笔法都得到了极大提高。
在书法创作时,他特别重神、重意、重力、重韵,力求达到形神兼备、豪放中蕴俊逸、严谨中含灵动的艺术效果。观其书法作品,以饱笔落墨,回锋得势后即沉稳运行,在兼顾字形变化的同时纵向取势,并始终保持线条的力感和运行的疾徐、顿挫、提按、枯湿等变化。
书法乃文人余事,“功夫在诗外”,纵观历代著名书法家,皆是诗书兼善,为文锦绣,满腹经纶、才华出众之辈。如古代的李白、杜牧、姜夔、文征明、唐寅、黄道周、傅山、郑板桥,现代的于右任、鲁迅、齐白石、郭沫若、林散之、毛泽东、启功等,无一不是学富五车、诗书双臻的硕学鸿儒。
“青年靠才气,中年靠功力,老年凭学养。”文化积累薄弱是当今书法家的一个重大缺失,多数书家仅以挥毫为事,且忙于应酬,而无暇坐下来精心读书,以致胸中空旷,无得以文学滋润,因此笔下无书卷之气,故而浮躁之气横生,作品多不耐看,不经看。陈有杰早年就意识到,当代书画家要与古人争一席之地,笔墨功夫之外,文化素养更是至要,日常勤练笔的同时,他还精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研习,如诗词文赋和音乐等,将其他艺术形式中洗练的语言、优美的意境,高山流水的节奏融入笔端,笔随意动,意由心生,行云流水,见心见性。
此次展出的历代名家诗词展作品皆是古代名家经典,书家意借古人诗意,抒发自我认知感悟,笔歌墨舞之间,诗书合璧浑然一体,激越、豪迈、委婉、水流花开、风雨雷电,岳飞《满江红》那怒发冲冠、仰天长啸的背后,敬仰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充塞天地间的浩然正气;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的背后,钦佩的是他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。观者跟随着这些作品,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,体味书法的法度之美,邂逅千姿百态的生命风采,见古人见书家见自己。
|